岁末年初之际,有关年终奖的话题总会频频引发关注,年终奖的发放可谓是“暗藏玄机”。
#因病少上1天班没了年终奖#
近日,因公司后勤人手不足,身体不适仍坚持工作的彭女士,在多次请求休息未果后,于12月29日离职。随后,公司以规章制度为由,只有上满全年的员工才能领取年终奖,彭女士差1天不符合要求,拒绝向彭女士支付年终奖。#因病少上1天班没了年终奖#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法院审理认为,综合考虑员工生病期间,公司应安排必要的病休假等因素,认定彭女士该年工作满1年,可以领取该年度的年终奖。不少网友认为,出勤时长应当与“全勤奖”挂钩,与年终奖是两码事。也有网友自嘲表示其所在公司“省心”,请再多假也没什么问题,因为既没有年终奖也有没有十三薪。
实际上,十三薪和年终奖都属于工资总额的范畴,并且都有一定的奖励性质,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区别。
年终奖通常指的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,通过其内部规章制度规定、劳动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约定,在每年度末或次年年初给予员工的福利性质的奖励。十三薪顾名思义就是第十三个月工资,也称“年底双薪”,是用人单位按照约定多给员工发放一个月工资的奖励行为。十三薪更能体现激励的公平性,年终奖更能体现全年考核的结果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《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》第七条规定,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。奖金发放与否,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工作业绩,又要结合单位增收节支的情况来确定。从《劳动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等规定可以看出,我国现行有效的劳动法律、法规、部门规章对用人单位是否设定年终奖、如何设定等,并没有强制性要求。因此,年终奖发放与否以及发放标准,在法律层面上应属于单位的分配自主权范畴。
年终奖作为一种员工福利,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在一年中的工作表现,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。从表面上看,年终奖的发放似乎是由企业管理者自主决策的,然而,当这种福利变得模糊、不透明或者不公平时,其原本的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员工对年终奖的发放感到不满和失望的原因。
合理发放奖励
产生正向激励效果
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”。同理,企业在发放工资和奖金时,也需要充分考虑利益分配的适度性。如何掌握好度?如何构建一个公平、合理且有效的激励机制呢?
制定明确、公平的年终奖发放标准
绩效评估系统:建立公正、客观的绩效评估系统,明确评估标准和流程,包括定期的目标设定、评估和反馈。
工作表现评估:年终奖应与员工的工作表现紧密相连,包含任务的完成度、团队合作、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。
公司业绩挂钩:年终奖应与公司的整体业绩相挂钩,便于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是如何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。
多元化激励手段
奖励制度多样化:除了现金奖励,企业可以提供商品券、健康保险、旅游福利等多元化的奖励方式。
职业发展机会: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规划,使他们看到在公司内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学习与培训:鼓励员工参加培训课程,提升技能,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。
关注员工职业发展
个人发展计划: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,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,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。
内部培训与教育:组织定期的内部培训和分享会,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
提供专业认证:支持员工获取行业相关的专业认证,提升他们的市场价值。
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
定期反馈:建立定期的员工反馈机制,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,并获得改进的建议。
匿名调查:通过匿名调查了解员工对当前激励方案的看法,收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。
开放沟通文化: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,创造一个开放、包容的沟通环境。
激励是技术,运用得当则威力无穷。同时,也必须认识到,没有一种通用的激励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员工。激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,受到个人性格、价值观、需求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除上述方式外,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,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激励方案。今元人才借助SaaS+HRO的数字化服务模式,帮助企业有效处理事务性问题,为激励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为员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,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,激发组织活力。
没有目标的激励如同一盘散沙,无法凝聚团队的向心力。构建一套合理的奖励计划,应以明确、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基石,准确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及业绩。没有尽善尽美的激励方案,唯有持续权衡与调整。